梦想,在广阔天地放飞——黄州区实施“三乡工程”纪实

(6月23日,黄州区召开精准扶贫整改提高暨“三乡工程”推进会。)

“秋分”后,黄州区陈策楼镇杜家林村巴河沿线,青竹木屋红绿相间,小桥流水淙淙,果木花卉争奇斗艳。本村回乡能人张青投资的东河源公司内,亲子游乐园、氧吧怡居园,一步一景,景景入画,宛若一处世外桃源; 

在本来不适合养殖南美对虾的叶路洲,能人张金华回到家乡,他决定改不了气候改品种,经多次试验,终于用新技术成功培育出适宜当地气候的新品种,带动28户农民脱贫致富;

面对脏差凌乱的村庄,58岁的李祖桥毅然回乡,投资500万元,打造以城东公路为依托的观光旅游项目“四季花海”。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那房前屋后的菊花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

(黄州区“市民下乡”暨城乡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在陈策楼镇李家湾举行)

(陈策楼镇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节“能人回乡”项目集中签约)

一个市民下乡,带来了当地兴起制种一个新产业;

一个能人回乡,带会了家乡农民掌握一项新技术;

一个企业兴乡,带动了一个村庄发展一种新经济……

在新时代新农村,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这项从今年3月开展的“三乡工程”,为黄州区快速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农业新动能靠谁来培育?在黄州区委书记骆志勇看来,归根结底要靠市场主体、要调动各类市场主体为产业振兴服务,而“市民下乡”中的部分市民既是消费者、又成为投资者,是乡村振兴中一类新型市场主体;而“能人回乡”中的能人和“企业兴乡”中的企业,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三乡工程”中的三类人群都是农业新动能的培育者、推动者,从而汇聚全社会力量,去建设乡村、振兴乡村。

市民下乡,人才进村,“种庄稼”与“种风景”农旅结合,用新业态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春阳乐耕园)

谁说菜园只种菜、只长菜?中秋节期间,数千游客走进春阳乐耕园,体验农耕文化,品味浓浓乡愁,流连忘返。

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农耕博物馆,将最能代表鄂东农耕文化和演变历史的12大类、近1000种传统农业器具、生产生活用品等呈现游人面前,勾起人们对农业发展历史的追忆。

(农业科普知识长廊)

把公园种进村里,镶进田里;让乡愁寄在湖里,映在水中。袁家铺村成为了城里人心生向往的故乡。一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春阳乐耕园自建客房供不应求,又引导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为农户出资设计、运营管理,与农户共享收益。

(小学生实践)

“市民下乡,其深层的变化在于各类人才回归乡村,不到一年吸引11名市民下乡参与办民宿等各类乡村建设,上演了一幕幕‘凤还巢’的大戏。”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凯认为,城里人有田园梦想,农村人有致富期待。“凤还巢”以后,市民帮助农民改变了原有传统农业的“低产”属性、拓展了农业的产业链条、推动了城乡统筹,对接了城乡居民的梦想和期待,带动了增产性增收,今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25亿元。

(叶路洲空中俯瞰图)

(黄州区福耕现代农业产业园)

(湖北地之蓝蔬菜基地)

一花引来百花开。黄州区能人回乡工程凸显扎堆效应。叶路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集中流转耕地1万余亩,引进福耕、地之蓝、雅淡三家市场主体,规模经营、错位发展。截至目前,三家公司共投入资金3亿余元,建成了标准化的种养殖基地8000余亩,包括大棚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名优水产养殖基地,同时建成蔬菜初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和果蔬冷藏通风库5000平方米。地之蓝公司面积10亩的育苗中心,采用全程控温控湿,基质育苗,年育苗能力可达1000万株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全区种植基地“育苗难”问题。

(陈策楼镇雨山寺村葡萄园)

(荣力葡萄桃枣观光园)

同样,以春阳、百蔬源、嘉裕、常志森、金葡萄以及恒金等能人回乡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袁家铺产业园,逐步成为全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基地、融合发展的创意基地、共享发展的孵化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大批农户脱贫致富,同时辐射带动全区陈策楼、雨山寺、祠堂湾等20多个村发展果蔬产业,推动村集体收入增长,5000多参与村民增收。

能人回乡,技术进村,“做产品”和“做技术”农技结合,用新技术提振产业发展新动力 

(路口镇李家寨村)

是在城市捕捉机会,还是在农村实现梦想?大学毕业生沙哲明的抉择是回乡当“农场主”。他的创业梦在“屡败屡战”中起步,在孜孜以求中小有成就。

28岁的沙哲明,家住黄州区路口镇李家寨村。2012年6月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毕业后,被浙江一家企业以月薪4000多元聘为电工。在“三乡工程”的召唤下,他萌生回乡创业念头。

(哲明蔬菜基地的鸵鸟养殖场)

投资180万元,沙哲明流转杨凌港边的耕地180亩,成立了“哲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不断扩大,沙哲民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更加明晰,信心越发坚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花果蔬菜、畜禽产品,建立“猪—鱼—菜”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向着娱乐观光、旅游采摘、休闲避暑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庄迈进。

(陶店乡砂子岗村花椒种植基地)

与沙哲明一样,怀揣梦想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黄州区还有不少,陶店乡砂子岗村的朱凯就是其中一位。幼师毕业的朱凯本来在村里创办了一家幼儿园。现在她还有一个新名头----“花椒女王”。目前,不仅在黄州区租有荒地种,还在邻近的团风县租荒地种,总面积已有200多亩。花椒采摘季,周边贫困户就近务工,最高收入可达200多元。除了用工带动贫困户增收外,朱凯也带着村民种植花椒,合作社提供苗子、技术,并回购产品。用以安置贫困户,带动就业。   

企业兴乡,资本进村,冷资源和热资本“农资结合”,用新模式释放绿色农业新潜力

黄州豆腐历史悠久,与武昌酒、樊口鳊鱼,巴河藕并称,闻名遐迩。有歌谣为证:““过江名士笑开口,樊口鳊鱼武昌酒,黄州豆腐本味佳,盘中新雪巴河藕。”

(湖北骏源豆制品有限公司)

黄州豆腐也曾被一个个脏乱的小作坊抹黑过,是黄州区路口镇祠岗村能人张冬明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的湖北骏源豆制品有限公司,让这个难得的地方特色食品重拾那份馨香,使黄州豆制品加工行业实现了小作坊到大工厂的转型升级。

“我们将小作坊原有的生产工具平均给予3万元作价补偿,同时引导小作坊主到我们公司投资入股、工作,收益按股分红,按效益发工资。凡自愿入股或自愿转产到我们公司的,每户补偿1.2万元。”张冬明说。

温哥华和丈夫开了一家豆制品小作坊,在壕沟路西端菜市场卖了十几年的豆腐。她说:“我将作坊作价入股骏源,丈夫到工厂当了工人,月薪4000多元;我在这里卖骏源的豆制品,月销售收入近5000元。同过去小作坊相比,我们风险小了,收入增加啦!”

温哥华只是“企业兴乡”的受益者之一。

在实施“三乡工程”中,黄州区为更加扎实推进“三乡工程”实施力度,从9月14日起,采取“1215”措施合力推进,即一名区级领导(驻乡镇常委)负责,两个区直部门牵头,一个街道办事处对接一个乡镇,新招商签约5个项目,并在2018年12月底前落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黄州区能人回乡87人,创办实体87个,带动了经营性增收,年增加农民收入10多亿元。


来源:黄冈日报

文稿:刘富中 吕有明

责编:张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