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魂——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美丽的黄州古城因它赋予文化的古韵,古老的赤壁之巅再度怀念当年的英魂——苏东坡。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率真豁达,苦中作乐

不知为何,每每品读这首《定风波》时,内心总会暗流涌动,让我不由得为苏轼的豁达而喝彩。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对于苏东坡,无论是他的才华横溢,还是他少年的仕途得意,我们早已将他划为“美好”之类,而当他受累于“乌台诗案”,遭遇贬谪之时,难免就沦为“悲剧”之类,人们便会对他施以莫大的悲悯。而对于这样一位身处文学之巅的艺术家来说,艺术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自由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初贬黄州时,我们可以设想到这位大文豪是何等凄楚,何等落魄!可偏偏,就是这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向了极致。最终,也正是谪居黄州的这五年,让我们感受到他思想的巨大转变——率真豁达,苦中作乐。

好一个沙湖途中遇雨!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从此,我们再也不见《寒食帖》中的那份悲凉与憔悴,摇身一变的却是满胸的率真豁达、苦中作乐的东坡农夫。

这便是苏轼真实的思想写照,是一份人性的宽容和温暖,是一种能笑纳一切的达观——如果先生不曾遭遇“乌台诗案”,不曾躬耕东坡,不曾经历那些痛苦和折磨,那么他便不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如此喜悦……

而与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面临何种境遇,恐怕也都要学学先生的这份豁达情怀吧!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戒奢崇俭,清廉自持

苏轼一生,始终戒奢崇俭,清廉自持,每到一地,都被当地百姓世代传颂。

刚贬到黄州时,苏轼一家断了经济来源,全家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苏轼便开荒种田,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时间一长,苏轼就像乡间老农一样,又黑又瘦。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制定了一个特别的预算方法,每月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每日只用一百五十钱,结余的便将其储存到竹筒中以备不时之需。

在黄州,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苏轼却在文学创作中怡然自得。《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那广阔博大的胸襟;前后《赤壁赋》中,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他那极力挣扎向上的勃勃雄心。而在前《赤壁赋》中,他还这样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何等高尚的道德品格,这更是他为官四十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与我们,要想保证精神付出总是走在物质享乐的前面,那么定要摒弃那些华丽浮夸的“外衣”。为官之人,不为当官而当官,说的就是苏轼的这种淡泊名利,廉洁修身吧。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济世救民,以民为本

前不久,大型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播出。我们感叹苏东坡的人气竟如此之高,甚至名传海外。我们又不得不惊呼:为何那么多人喜欢他?

有人说,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当时当地的老百姓了。

就说苏东坡被贬黄州的那五年,他济世救民,以民为本。当年苏东坡的好友巢谷来黄州看望他,恰逢这一年黄州闹瘟疫,死人无数,忧国忧民的苏轼痛心不已,却苦无良策。而就在此时,好友巢谷用其家传秘方圣散子治好了一位病患,苏轼便央其将此术赠与他。只因巢谷囿于祖训,不愿将此物公诸于世,后来,苏东坡反复劝说,巢谷才勉强同意将此方授之,但要其指松江水立誓,不得传人。东坡得此方后,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的他并未遵守誓言,而是将其传给了名医庞安时,因而救了更多的人,后来,他还笑言:“我虽然背叛了巢谷,但我心中无愧。”

《遗爱亭记》中,他告诫太守徐君猷,在任何时候不要追求轰轰烈烈,而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关心老百姓。而他自己,就是这样的,无论多么小的官,也从未曾丧失内心的温暖,无论是灭蝗、抗洪、救孤儿等力所能及的事,他从不错过——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大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苏轼,不愧是“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啊!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如果说我们的国家是一棵大树,那么人民就是滋养大树生长的一方沃土。

好一个赤壁之魂——苏东坡!


来源:黄冈日报

文稿:董银利

责编:张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