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州,前界大江,后倚崇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黄州地名的多姿多彩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在全区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区政协文史委、区民政局联合编辑出版以黄州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第十辑文史资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开始,“今点黄州”将连续编发《黄州地名文化初探》中的精彩文章,愿读者守住故土文化,永葆家国情怀。今天编发【孙镇篇】。
☉孙镇
△孙镇街
从下巴河镇出发,沿巴水北岸向东北行10公里,就到达原黄冈县临巴水的第一个集镇——孙家咀。古称孙家咀市,今称孙镇。该镇位于黄州区陶店乡东南部,距陶店乡政府8公里。孙镇东南与浠水县西阳河集市隔巴水相望,东北部为霸城山,西南部是黄冈市城东白潭湖新区,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老街在今老城堤外巴河边,东西走向,古时此街滨巴河商铺栉毗,生意兴隆。1951年,为防洪水,黄冈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新筑老城堤,将老街隔于堤外。随着巴河航运业的兴起,巴河黄砂大量外销,孙家咀老街全部被挖砂船采挖,变成巴河河道的一部分。老城堤内多为小型手工企业和当地民居,屋舍陈旧,不见昔日的兴隆气象。新街在老城堤内,上世纪90年代前,国、合商业、新办乡镇企业都聚集在这条新街上。这里楼房林立,市场繁荣。新街南北走向,长约350米,宽7米,与老街垂直。
△孙镇村民委员会
《黄州府志·古迹》记载:
府治东南三十里孙家咀,(该地)枕山面河,形势足据,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看中了这一带战略的地理环境,便将此地封给他属下一个本姓功臣,并在枕山面河的小山咀上建筑营盘,取名“孙家咀”。
△码头遗址
这里曾经是巴河航运的重要码头,对岸是蕲水县西阳河集市,形成水陆交通枢纽,商旅辐辏,生意兴隆,古称“孙家咀市”。其商业文化辐射面较广,几乎涵盖四周的霸城山、杨家湾、钟岗、留书湾、欧凌山、吕家大湾等村和巴河上游多个县。1938年,日军还未侵占鄂东前,国民党黄冈县政府在这里设置黄冈一区联保署。当年老街上就有屠宰、杂货、烟酒、染坊、榨坊、槽坊、茶馆、餐馆等店铺,故此,联保署就将孙家咀改名为“孙镇”。但当地民众仍沿用老名孙家嘴。1949年5月,黄冈县全境解放,当地人民建立了当家作主的人民政府,改孙家咀地名为“孙镇”,一直沿用至今。
孙家咀地势平坦,南、北、西三方土地肥沃。这里向以蔬菜著名。尤其是萝卜、辣椒、茄子、葱、萝卜历为当地特产,农业经济较发达,该地商贸较活跃。解放前除本地、浠水西阳河四邻民间集市商贸兴旺外,罗田、英山等山区木排业运输所运山货也多在此交易,故孙家咀在解放前集市商贸发达,此地命名定为“孙镇”。解放后,这里民众有赶早集的习惯,即大清早附近农民和浠水县西阳河百姓,带着农副土特产品来此交易,尤以牲猪交易为甚,集市商贸较活跃,1980年成交额达11.5万元。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孙镇还是黄冈、浠水两县耕牛交易市场之一。每逢春夏之交,各地牛贩将水牛、黄牛运到这里开展交易,常吸引着鄂城、大冶等地的顾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因巴河黄砂是较好的建筑材料,孙镇巴河黄砂资源丰富,质量较好,一时间在此采运黄砂的车船络绎不绝,促进了本地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解放后,孙镇历为村、乡政府和公社、管理区驻地,现隶属陶店乡,是孙镇管理处驻地。该地以孙、刘、龙、王等姓氏为主,其中孙姓居多。该姓始祖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1年)由江西乐平县迁进来湖北黄冈县,分四支卜居“四河”即道观河(今新洲区),淋山河(今团风县),牛车河(今团风县),西阳河(今孙镇及浠水西河乡)。刘姓以留书湾二世祖黄州知府刘简流寓黄冈而著名。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孙镇一带地域涌现出著名人物有刘子通、孙绳、李西屏、孙侠夫、钟端正、刘波臣等。著名学者有王家重、刘云湖等。
△孙镇 渡口
1928年3月16日深夜,古城黄州东门濠沟 处,一阵乱枪声响,当时只有四十八户的孙镇杨家湾竟有34名农协骨干和自卫队员血染城头。这就是国民党黄冈县清乡委员会制造的震惊中外的杨家湾惨案。
杨家湾农民协会,系武汉地委农委书记陈荫林亲自指导于1925年8月成立的。是湖北省最早的三个农协组织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它与陈策楼、回龙山两地革命组织构成一个“革命的金三角”。是红色黄冈的一个重要的革命策源地。
孙镇现有常住居民487户,常住人口1698人。这里文教卫生事业较完备,曾有中、小学各1所,教职工26人,学生600余人。设有卫生所,有医务人员16人,病床26张。这里交通发达,毗邻城东公路,西有通往武汉的城际铁路黄冈东站,还有连接黄上公路的新华路,公共汽车直达黄州城区,乘舟可到达巴河口入长江。陆路沿沙湖大道,可到达黄冈市城东新区。
来源:区政协文史委 区民政局
作者:万学华
责编:梁建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