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疫线前沿“侦察兵”!

聚焦市疾控中心战“疫”

疫线前沿“侦察兵”

疫情来势汹汹,防控刻不容缓。

防控就像筑坝,坝筑得及时、坚固,才能减轻医疗救治的压力。而预防疫情传播扩散的基础工作,就是流行病学调查。

同医护人员一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疾控人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对病例进行调查,在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紧密相连,排查可能感染的蛛丝马迹和传播方式,斩断疫情蔓延的链条,发现疫情发生的特征,为防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他们,是冲在防控一线的“侦察兵”,是消除隐患的“排雷者”,是疫情防控的“守坝人”。

火线追踪,不漏一人——

或有惧,但无悔

1月20日,市区首次网络直报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追踪并管理密切接触者,越能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调查组领队戴本南,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人王芬迅速带领流调人员,到病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必须详细了解病患的发病时间、发病过程、就医情况、发病前外出史、类似病例接触史、曾经去过的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等等,查明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摸排可能的密切接触者,所有细节都不能放过。

“只有迅速找到感染来源,及时查明传播轨迹,快速掐断链子,才能从源头上扼住病毒传播的‘咽喉’。”戴本南说。“什么时候发病?都做了什么?和哪些人有过接触?乘坐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到过哪些地方?接触了哪些人?……”要找出密接者,最基础的功夫就是刨根问底,根据时间线索一步步引导病患回忆,根据调查的内容顺藤摸瓜、追根溯源。王芬介绍:“我们想尽办法掌握第一手情况,从这些琐碎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沙里淘金,逐步聚焦所要寻找的密接目标。”

2月18日,市防控指挥部要求关口前移,流调人员进驻发热门诊和隔离点,24小时值守,及时对疑似患者、发热待排人员进行轨迹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2小时内完成面对面流调,6小时内由属地将密接者管控到位。

到发热门诊和隔离点执行任务,是与病毒的零距离较量,责任重,风险大。

关键时刻,市疾控中心黄阿曼、吴俐琴、王金、曹幸平等 16名队员主动报名请战。他们进驻市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市区隔离点,实行24小时值守,一有发热病人就争分夺秒启动流调工作。

有的感染患者因呼吸道不适,说话费劲,而双方又戴着口罩,为了听得清,流调队员们总是下意识地靠近、再靠近。

“面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你不怕吗?”

“面对面调查,危险是肯定的。刚开始确实有些害怕,但一旦启动调查,就只想到要尽快完成工作,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黄阿曼坦言。

2月22日,市区两处发热门诊各接诊了一名发热患者,当日值班的流调队员立即开展工作,对患者的身体反应和活动轨迹开展询问调查,第一时间将第一手准确信息及时上报指挥部。

截至3月11日,市、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一起共对 968 例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8073 例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

刨根问底,排除隐患 — —

纵有苦,不言弃

为了探寻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流调人员往往需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大多数患者接受流调时,都是比较配合的。”王芬说。但即使病患生活相对简单规律,一场流调通常也需要一两个小时。

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冒着被感染的高风险,近距离接触病人一两个小时,调查完成后,往往是汗流浃背、浑身湿透。

然而,更难的是一些患者心情焦虑、恐慌,对既往回忆可能出现偏差,对流调不理解,心生抵触,甚至恶语相向,威胁流调人员,导致流调工作困难重重。

再难,也必须将每一例被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则就是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

1月25日,确诊患者李某面对流调人员的询问一言不发,呆呆地静坐着,这让王芬和队友们犯了难。遇到过抵触情绪强烈、拒不配合的情况,但一言不发还是头一回,流调工作陷入僵局。

为打破僵局,王芬调整了询问对象。从李某女儿口中得知,李某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心理恐慌,不愿与陌生人交流。

了解这一情况后,王芬等人迅速改变询问方法,通过心理疏导、积极鼓励,一点点和她沟通。慢慢地,李某逐步消除心理恐慌,把自己的接触史告诉了王芬。流调人员迅速将10余名密切接触者找到并隔离,为切断病毒传播争取了时间。

每天响不停的电话,几十次上百遍的核实和沟通,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眼花缭乱的字符图表,组成了流调队员每天的工作画面。

抽丝剥茧,精准研判 — —

虽艰难,亦前行

流调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专业作用,抽丝剥茧,才能提高流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及时斩断疫情蔓延的链条。

“考虑到有时会碰到被调查对象故意隐瞒或是记忆断片,不能准确了解相关情况,我们想到为何不‘反向’调查呢?”王芬所说的“反向”调查,就是在调查前通过公安部门大数据进行轨迹调查,从亲人、朋友、同事等处搜集线索,顺藤摸瓜,追根溯源,使正向询问与反向调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把信息掌握得更加全面、精准。

开展流调,问询只是前站,后续的分析研判同样重要。

一份高质量的疫情分析资料,既能反映出疫情特点和走势,也能根据疫情数据找出风险点的变化和评价防控措施实施的效果,是防控指挥部决策的重要依据。

“戴主任,市中心医院报告,医院呼吸内科有可疑病毒性肺炎病例。”疫情之初,接到这个电话,戴本南凭借多年的经验与职业敏感,感到有些不同寻常。

他迅速带领流调组人员赶到现场,深入病房进行调查和核实。

“透过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查找源头,需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

尽快找到感染者的传染源以及密切接触者,查清传播链,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正是这一次次的深入流调、分析研判和疫情报告,为市区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早、中期阶段主要是日分析和周分析,后期主要是对每天当日新增确诊、阳性检测、疑似病例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和策略。

截至目前,市疾控中心流调专班已累计完成47期分析报告,有日分析、周分析、聚集性疫情分析以及重点人群分析,成为指挥部指挥决策的重要“参谋”。

自1月20日开始,市疾控中心流调专班队员就没有回过家,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一线。

结束一天的工作,往往已是深夜。然而,当再一次接到流调任务的电话,他们的选择依然是:“马上出发!”在急难危重中,疾控流调专班坚定前行,不胜不休。(记者叶大军 汪欢 通讯员 余晨)


责编:舒娅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