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仅三例,黄州区这个村入选湖北省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典型案例!

为及时总结推广湖北小微水体治理管护经验和成效,近日,湖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组织编印了 《湖北省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典型案例汇编》,推介湖北省各地在小微水体治理和管护工作上的实践探索和成果经验。黄州区的《黑臭水体变花园式小微水体》入选,成为该书遴选的29个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典型案例之一。

黑臭水体变花园式小微水体——

黄冈市黄州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典型案例

如果说大江大河是地球的生命动脉,那么“小微水体”则是动脉末端的“神经末梢”。小微水体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整治难度大,已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痛点”。

黄州区路口镇东岭村第二支部位于106国道与江北一级公路交汇处,西接黄州古城,东距黄州火车站15公里,南邻武冈城际铁路。版图面积1.9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 1056 人,耕地 625 亩、水面287亩。这里有一片小微水体群,半年前还是蚊蝇滋生的黑臭水体,如今这里有成群鸟儿在觅食,空中有水鸟在盘旋,池塘边有村民洗衣洗菜、有孩童戏水追逐,成为一幅水美乡村画卷。

正如村支书说的,“这个池塘自古就有了,前几年,附近居民开始排入生活污水、乱倒生活垃圾,导致鱼塘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为把水体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改变水污染严重的现状,东岭村第二支部推进小微水体塘长制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采用“生态型治理”理念,大力开展小微水体治理行动。

村支书带领整治小组对小微水体周边污染源进行全面摸排,追根溯源,精准发力,消灭污染源头。通过工程整治,彻底的清除塘底淤泥,对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旱厕进行重建,打通死水塘,使“污水塘”彻底变成“清水塘”。

为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终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底,村“两委”决定对辖区内3口塘堰进行治理。

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推荐党建+环境整治,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向村民广泛宣传,让老百姓明白绿色生态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好生态就是在为子孙万代造福,发动党员、全村自愿做生态环保的支持者、参与者和监督员。根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坚持以水为媒,以治水、治岸、和净水、活水、秀水、安水、节水、富水为着力点,统筹全村生态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开展水系综合治理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投资800万元以“查”“建”“治”“护”四字工作法,因地制宜,水岸同治,扎实开展小微水体整治工作。

大力实施河塘清淤。两台挖掘机同时作业了40多天才彻底清除了池塘里长年累月淤积的污染物,并对池底和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在通村主干道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建设了雨水和污水管网,大力推进清淤截污,完善主次干道的支管网建设,把支管网接到沿路、居民家中,让生活污水通过支管网进入主管网,大大提高了污水收集率。

“现在下水道都给接到了各家各户,大家的生活污水也不再乱倒了,环境自然也就好了。”附近居民满意地说。

大力扩建塘堰修饰形状,四周采取石砌驳岸的做法即经济又牢固,驳岸上还加设了防腐木栏杆、每口塘边都修建古风式的纳凉亭,其中游子塘(二、五组塘堰)还修建了天桥,将小微水体打造成小微景观,与人文历史、乡愁记忆相融合,既美观又大方。


创新管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村委会成立了“清水塘管护”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支书担任,全村上下齐动员、共参与,组建村级志愿者队伍,义务进行巡逻和宣传,增强了村民们治水护水节水的意识,也大大减轻了村级卫生保洁经费支出;鼓励妇联干部、妇女同志积极助力小微水体管护工作。

由路口镇政府牵头,以村为单位,落实“一长两员”,并结合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塘堰的产权主体,落实了保护责任。

每口塘边设立小微水体公示牌,进一步明确小微水体的管护责任、管护标准、管护内容,接受群众监督,推动落实日常管护,实现小微水体长治久清。

2020年村级回收湾前屋后水塘承包权,2021年水塘建设改造完成后,重新与有异议的村民签订承包协议。

治理小微水体,消除身边污染,不是一件小事,而是群众家门口的要事,干部心尖上的大事,以久久为功展现责任担当,常抓不懈治理小微水体,力求全面整治有实效,全民参与有长效,全心打造有亮点,实现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