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十年》关注恩施这座桥,耗资4.1亿,耗费数百位建设者3年半的心血...

桥,是湖北特色,湖北名片,也是湖北情怀。跨越,是一座桥壮美的身姿,也是湖北发展进取的态度。国庆期间,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喜迎二十大特别策划《桥见十年》,多路记者深入荆楚大地,探访具有代表意义的桥梁,倾听家住大桥边的人们十年间的付出与收获,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那些充满感动和力量的家国变迁。

今天我们要去探访一座“希望之桥”。她矗立在恩施州宣恩县的贡水之上、高山之间,她激活了武陵山区向南的大动脉,连接起土苗儿女的昨天和明天。

数百位建设者花了3年半的心血,架起一座贡水河大桥,提前半年完工,耗资4.1个亿。看似“不划算”的工程,究竟是为了谁?一起来关注。

云雾高山出好茶,山区里人人都是种茶好手,上个世纪末,倚靠地理优势,村里鼓励种茶,几年时间达到万亩规模,但当时的律吕坝村及周边三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政府集资也只能办得起一家供销合作社。但最后万亩茶园以折损九成收场,一方水土真的养不活一方人吗?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伍家台贡茶的传承人——郑时兵。2006年,怀揣着用欧标有机茶打开销路的目标,村里十户老百姓自愿担保,一共凑了50万创办了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起初因规模不够,只能做出口供货商,向南供货到当时中国的茶叶核心终端市场湖南。但坑洼不平的国道,运一趟,就是至少二十多个小时的颠簸。

一直到2014年12月26日,恩黔、恩来两条高速上,包含贡水河大桥在内的133座桥梁和隧道全部贯通。恩来高速在武陵山中劈山跃涧蜿蜒向南,冲开了恩施的南大门。向前,就是湖南;再向前,就是深圳——昌臣,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到湖南长沙,10个小时;到深圳盐田口岸,22个小时;到欧洲,15天。伍家台贡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昌臣成为出口直营公司,六成卖到国外,实现了靠出口带动山区茶叶销路的目标。

有了路,才有销路。有了销路,茶园就有出路。现在,给昌臣供货的茶厂,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45个。其中邻乡的长潭河共有7家,其中一家就是罗大姐两口子开的合作社。在村干部的帮助下,2009年,还是贫困户的两口子开始种有机茶,还借款办了茶叶合作社。虽然赚的都是辛苦钱,但日子也算有起色。

有了大茶企做靠山,两口子合作社的产量也翻了近十倍。过过穷日子的两口子,让这个小茶厂,成了乡亲们的靠山。

每一笔钱的背后,都清清楚楚记录着村民走出贫困的证据,也记录着郑大哥的一路以来的辛酸。合作社入伙昌臣,品质和价格成正比,和诚信死死捆绑。一个茶农交过来的茶叶检测出农残超标,整个村都面临取消合作的风险。因此让茶农按欧盟标准来种植,必须在村里开展一次“颠覆性”动员。这条路的难度,并不亚于两口子当年背茶去卖要走的那条山路。这就得说到给两口子搭桥的驻村干部向翰林。

成为律吕坝村驻村书记的一个月前,向翰林刚刚结婚。本来要为结婚买的小轿车,因为工作变成了越野车。

为了让村里通过产业稳定收入,向翰林一家一家走,一次一次劝,但要改变茶农世代种茶习惯,就需要深入到每个细节。

脱贫攻坚是国家大事,但落到村里就是一件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向翰林三年半的驻村工作里绕过的山、走过的路化成了穿梭在山里的桥,这座桥的一头是产业革新开拓的苦,另一头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甜。

2019年,国家交通运输部继续实施交通扶贫,全国各省(区、市) “十三五”交通扶贫建设任务的完成率都超过了80%,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了硬化路。武陵山区的交通,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进一步畅通。同一年,好品质的茶帮昌臣又开辟出一个新市场——意大利,也是同一年,律吕坝村的9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还是这一年,恩施州的72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09万贫困户彻底告别贫困。山,挪不开,但一条条黑色巨龙穿云破雾,彻底化解了它的阻碍。

记者 赵黎黎:“去年村里通了5G,又架起信息桥。新茶农自己代言,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这绿水青山,就是最美的广告。回想十年前,茶农把一筐茶送出大山需要一天时间,现在物流车直接开进大山开到村里,把茶接出去。茶农的日子,越过越轻快,脱贫到振兴漫漫十年路,山路崎岖,还好,连接山里山外的‘桥’无处不在。当我再次站在山上,这连绵群山已不再是阻碍,而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