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性疫情多发,普通人怎么防护?

         高度重视,无需恐慌,科学防控,措施到位。 

近日,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甘肃等地披露多起“聚集性疫情”。其中,大多是亲友聚餐、探亲访友活动导致感染的病例,也存在办公场所、医院、公共交通中发生的多人感染。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贺雄解释,所谓“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定范围内发现2例及以上的同一病例感染,“是社区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不聚会、不聚餐、不出门、少出门,就是最好的防护。

但开工在即,很多上班族需要返岗,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儿童、孕妇等人群有日常就医、检查、取药需求,不可避免要乘坐公共交通、出入公共场所。

而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公共交通工具、写字楼、医院等空间大多空气流通性差、人员密度较大、人员来往频密,病毒传播风险较高。

这些情况下,普通人该如何做好防护?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防控指南及专家建议,整理以下要点供大家参考。


了解有症状和无症状传染源

首先,有必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也就是说,身边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才可能被感染。而这个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那么,有以上症状的人群,肯定是不建议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且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判断是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或其他疾病,采取相应的居家隔离、用药或去定点医院就诊等举措。(可参考《官方版: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怎么隔离和吃药?》)

从第五版诊疗方案来看,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即感染者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肺炎,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检查的话,核酸是阳性的。

这意味着,通过现有的体温筛查举措很难识别出无症状感染者,返程高峰即将到来,这让不少人感到恐慌。

对此,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和病人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发生得更多一点。

从发病机制来讲,这样的病人既然带有病毒,就可能会造成传播,但既然病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病毒量的多少和病情轻重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也就是说,这些病人病毒量会比较少,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点,无需恐慌。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对于飞沫传播,戴口罩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手,因此,勤洗手,保证手部卫生,不要随意用脏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也同样重要。

 

不同场合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了解了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对于上班族、学生和就医人群等,除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在不同场合还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公共交通

聚集性疫情案例:

K1068次是一列由湖北武汉汉口到山东威海的绿皮火车,因为绿皮车车厢通风不好,且行驶时间长,暴露风险极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威海市24例确诊病例中,该车次的乘务员2例,乘客8例,上述人员的家庭成员6例,共16人,仅这个传播链条的病例就占了当地确诊病例的66.67%。

防护举措:

1、乘坐飞机、火车、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全程佩戴口罩。

2、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如有触摸,可以用免洗手液或消毒纸巾消毒。

3、有条件的情况下,分散而坐或隔位而坐,并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

4、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二、办公场所

聚集性疫情案例:

杭州市一家企业有30人在一起开会,开完会之后有11人确认被感染。

防护举措:

首先,去过武汉等疫情高发地区,或者近期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务工人员,如果还处在医学观察期,要等14天观察期满之后再回工作岗位。

上下班途中:

1、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

2、上下班途中、电梯间佩戴口罩。

3、进入办公楼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工作,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4、低楼层建议走楼梯。如需乘电梯,等候电梯时站在厅门两侧,不要面对面接触从电梯轿厢中走出的乘客,尽量避免与多名陌生人同乘电梯,减少随身物品与电梯轿厢接触。乘坐电梯后,及时洗手、消毒。

5、到家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

办公室内:

1、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2、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

3、多人办公、进入卫生间时佩戴口罩。

4、每日消毒办公场所共用物品,尤其是共同接触的部位,例如:开水壶、电话、打印机等。可以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

参加会议及接待来访人员:

1、尽量采用电话、视频会议,减少集中开会。

2、面对面会议期间,控制会议时长,建议所有参会人员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

3、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

4、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来访人员进入办公楼前首先进行体温检测,并介绍有无湖北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无上述情况,且体温正常条件下,方可入楼。

食堂进餐:

1、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摘口罩。

2、分散而坐,分餐进食,少说快吃。

3、错峰用餐,避免扎堆就餐,避免面对面就餐。 

(为避免聚集性感染,不少人在食堂选择了“高考式吃饭”)

另,一些办公楼采用的都是中央空调的设施,万一有疫情出现,应该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关的要求,对中央空调系统及整个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三、医院

聚集性疫情案例: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出现聚集性疫情,初步确诊的病例有9例,其中包括医护人员5例,住院患者4例。

防护举措:

1、原则上,疫情期间,除非必须立即就医的急危重症患者,民众应尽量少去或不去医院。

2、如果必须就医,应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的、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如果可以选择就诊科室,尽可能避开发热门诊、急诊等诊室。

3、如果必须去医院,可只做必需的、急需的医疗检查和医疗操作,其他项目和操作尽可能择期补做。

4、如有条件,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

5、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和医院内,患者与陪同家属均应该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在没有洗手的前提下不要去触摸口、鼻、眼等。

6、到医院要配合医院进行体温筛查,包括流行病学筛查等。

7、听从医院的建议,比如分时段就诊,避免聚集,减少候诊、就诊时间。尽可能减少医院停留时间。

8、自医院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用流动水认真洗手,衣物尽快清洗,也可先行用84消毒液处理。

9、如果有发热情况,建议直接先到发热门诊就诊。

*关于慢性患者定期复查和拿药:

慢性病患者需要规律服药,不要自己擅自调整用药,以免病情波动或反复。

如需到医院取药或复查,一方面,做好自身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清洁;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都在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比如北京市要求门诊患者在进入诊室前需要检测2次体温,以便第一时间筛出疑似人群;同时医院设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与普通的诊疗区域是分开的。所以,常规到医院看病是安全的,一般不会被传染。

*关于儿童疫苗接种:

对于在疫情期间需要接种疫苗的儿童,应视情况而定是否延迟接种。原则上疫苗接种推迟不会影响其免疫效果,后期及时补种即可。

有些需要连续接种数次的疫苗也可以因故暂时中断,并不会因为暂时“中断”而导致前期疫苗都“白种”了。

但有些疫苗即使是在新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也不能延迟接种,如狂犬病疫苗,首剂必须在被咬伤当天进行注射。

*关于孕妇产检:

如果政府和产检医院没有特殊说明及要求,孕妇可以坚持正常产检。没有特殊的问题,孕周在早孕期、中孕期的孕妇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地延长到医院的间隔时间。 

四、学校

聚集性疫情:

暂无相关公开报道。

防护举措:

1、返校前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居家观察14天期满再返校。

2、返校后,每日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接触其他人员。

3、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小贴士:

不同人群、场合口罩使用指南

1、外出与他人有接触时,都应佩戴口罩。

2、在人员密集(无法做到人与人之间距离1米以上,比如医院、地铁、公交、电梯等)场所停留较长时间时,建议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

3、口罩更换:一次性使用的口罩原则上4小时一换,在口罩不足的情况下,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传播的风险,可在口罩变形、破损、弄湿或弄脏时更换。口罩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不能用水或酒精清洗后重复使用。

4、摘口罩时,不要用手接触被污染的口罩正面,用挂耳朵的绳子取下来。

5、废弃口罩应直接丢到垃圾桶,不建议剪碎处理,飞沫可能会污染剪刀。

6、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建议使用合适的口罩,不过度防护,把更多专业的口罩留给一线医护人员和病人。以下口罩类型及推荐使用人群、场合,供参考:

(资料来源:《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

手部卫生、消毒怎么做

1、接触公用物品、设施(门把手、电梯按钮、手动水龙头、公共电话等)之后,需要洗手、消毒,如果不能及时对手消毒,则不要用手接触口、鼻、眼。

2、一般情况下,流水清洗,可以去掉90%的病毒,再加上普通的洗手液或者肥皂就足够了。

3、如果在外没有流水,可以选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或消毒湿巾擦拭也可以。

        4、不论是洗手还是擦手,确保手掌、手背、指缝、手指、手指尖、大拇指六个部位都覆盖到。


编辑:王熳    编审:曾凡林  尹宏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