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一片灿烂的阳光——陈策楼镇程德岗村工作队脱贫攻坚纪实

我们先看一组数字:

2014年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户225人,占全村人口数的20.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负债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2700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被列为黄州区重点贫困村。

2015年脱贫14户58人;

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再识别,贫困户为71户225人。其中,五保户11户11人、低保户12户45人、一般农户45户152人;脱贫49户133人;

2017年系统比对和动态发生变化后,贫困户为69户214人;

2018年动态调整后,贫困户为68户209人。村民所得总额856万元,人均所得10848元;

2019年村集体总收入16.1万元,农民收入是11090元;

2019年6月18日,在全区第一家建立村级微信公众号;

2019年11月,投资189.78万元的高3层,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主体楼傲然矗立;

看着那通组通垸的水泥路,那幢幢农家的漂亮楼房,那乌红羞笑的桑椹基地,那洋溢芬芳的果园,还有那鱼池欢快游弋的鱼儿,那家家房前屋后的花果飘香……

这是工作队自进驻黄州区陈策楼镇程德岗村后,五年来脱贫攻坚战的数字轨迹。这些,是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带来的累累硕果,是扶贫攻坚工作队和全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位于陈策楼镇东北部,地处黄州区与团风县交界的陈策楼镇程德岗村,全村版图面积1.82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8户1100人。虽然全村有劳力620人,但因生活所迫,外出务工的达350人,一部份因为各种原因而留在家里的人不得不忍受着贫困的煎熬;虽然全村970亩耕地,另有鱼池、林地等512亩,也只不过是传统的劳作,难于在有限的资源中摆脱贫困。偶尔出门,听说是程德岗的人,还不怎么被人待见。村民们渴望脱贫犹如久旱渴盼甘霖。

正在程德岗村的渴望中,党和国家送来了“及时雨”——由原市 旅游委、市人行、市政府驻京办事处、黄冈市赤壁管理处,以及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冈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分两批进驻,组成驻程德岗村扶贫攻坚工作队入驻。从此,这里擂响了脱贫攻坚战的战鼓。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工作队入驻后,见到乡亲们的贫困现状,难禁阵阵心酸,眼里都噙着泪水。相互之间都在鼓劲,下定决心,尽一切能力改变这贫困面貌。农村工作不像机关工作,工作队成员迅即进入了角色转换,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他们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走访、座谈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摸清底数,找到贫困的症结,做到有的放矢。并动用各自的资源,咨询相关专家,请专家“把脉问诊”。于是,确定了“村有产业支撑,户有脱贫项目,因户施策,人人有事做”的脱贫思路。并通过帮助支持贫困户创业就业,增强造血功能,通过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民富村兴的目标。

群众的事情无小事。

只要群众有困难,就是工作队成员的家庭的困难。每个成员都是将贫困家庭当作自己的家庭一样尽心尽力,将贫困户的家庭成员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关怀备至。工作队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从办实事、解难题入手,解决群众的住房、饮水及生产生活问题,以安全、教育、医疗为保障,扫除脱贫道路上的阻碍因素。

然而,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

贫困户张永明,82岁高龄,老伴马凤英比他还年长两岁。两个儿子早年招亲到外地,大儿子脑溢血中风,二儿子也曾出过车祸,都自顾不暇,没有更多的能力赡养老人。看到老人的住房,大部分桁条有些霉乱,屋顶透着光。老人说,天一下雨,屋里漏得厉害,大盆小盆地接。想想那情景,在场的每一位的眼睛都湿了。

的确,事情办起来难度不小。

当时,早过了黄州区当年度危房改造申报时间,全区统一部署的验收时间又即将到来。在驻村工作队和区、镇相关负责人积极努力下,作为特事特办,积极争取区住建局和第三方鉴定机构前来鉴定,补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

政策问题解决了,户主这边却卡了壳。

张大爷和马大娘年老力衰,既不能主事,又不能清退房屋,施工一时无法进行。驻村工作队干部和村“两委”全员上阵,帮忙退场备料,才得以施工,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还有一家是马东明婆婆家。只见马婆婆家锁着门,墙体歪邪,还有裂缝。随同的村干部说,马婆婆在广东务工,儿子因病在黄州一边治病,一边做些零工,儿媳离异,孙子在深圳当学徒,家里没有人。村干部进一步介绍说,马婆婆家是危房,由于经济困难,又无人在家处理,曾经与她联系过,表示主动放弃危房改造。

还真如村干部所说,工作做起来并不顺利。

工作队通过电话联系远在广东的马东明婆婆,说明就她家的危房进行改造的一事,谁知道她却说现在手头紧,过几年再说。为了确保危房顺利改造,工作队长徐世国多次打电话跟她和她儿子做工作,一次又一次地讲明政策,表示只要她们同意改造,有人开门,其他的事情由工作队来解决。工作队的“螺丝钉”的精神,使马婆婆十分感动,还说:“真没想到,工作队把我家的事当作他们自己的事情做,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便同意了。在改造的过程中,工作队为施工人员办理了安全保险,确保了施工的安全。

针对贫困户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分类别解决。比如说,投资42万元,为11位五保老人建起了面积500多平方的集中供养点,使五保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能够怡养天年。

一切生命,离不开阳光和水。然而,这里的村民用水、饮水,大都是人畜混用,有的还直接从池塘里取水饮用。卫生环境堪忧。于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厕所革命”行动,共投资42万元,全村进行污水改造,人畜用水分开,家家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确保了村民饮用水的健康。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曾经有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程海林和70多岁的婆婆患有慢性病,女儿谭安琪、儿子谭泽钊都在学校读书,生活十分困难,门前出口道路为泥土路面。2017年初,程德岗村成为时任黄冈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的张社教同志的联系点,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不仅自掏腰包2000元将程海林家门口的道路硬化,还为孩子添置新衣,买些补品,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还有学生王欣,高考后,帮扶干部程建华亲自帮他们选择学校,送到学校办手续,入学后,经常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使贫困不再传到下一代,工作队和村“两委”以“扶贫更扶智”的理念,从幼儿园到大学,建立教育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给予生活补贴。出台相关政策,奖励勤奋好学的学生,只要考取了大学,每人奖励500元,有8名学生享受了。

贫困家庭更怕有病患的困扰。因而,除落实国家对贫困户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住院等相关政策外,还发动社会力量展开救助。低保贫困户的黄福成,因在外打工时腰摔了,下肢瘫痪,他本来就有慢性病,他老婆是神经病患者,这对他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工作队通过努力,将他家的低保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月450元,缓解了他的生活需要。

2019年7月8日上午,张社教和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熊木枝家了解到,因长期在潮州卫洁陶瓷打工,他不幸染上了尘肺病而返乡。只见他躺在床上,面黄肌瘦,身体虚弱,站不起来。

张社教给熊木枝送上慰问金后,得知他一时无钱治病后,动情地说,我们共产党人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能让任何一个老百姓看不起病。

第二天,工作队长徐世国和村支书柳久松等村干部,专程送熊木枝到黄州区协和医院,协调办理入院手续。随后,村“两委”研究决定,申报其为新增贫困户,并申报农村低保。不到一个月,通过了审批,享受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孩子教育补贴等相关政策,家庭困难得到缓解。同时,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为熊木枝和另一户贫困户发起社会捐助活动,张社教、王建学等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和村民纷纷捐款。除驻村工作队所在的单位捐款外,当天就收到了社会爱心捐款16000多元。两天后,熊木枝等两户的捐款需求金额全部完成。至此,熊木枝的住院费及后续治疗费用得到有效解决。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工作队努力的方向;“户户脱贫,人人做事”是要求,也是目标。工作队针对不同的贫困,采取不同的扶贫方法,以极强的针对性,精准施策,对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发挥其长处,扶助创业就业,增强造血功能,立足长远发展。

贫困户尹荷花早年有理发的好手艺,但2008年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再也无心外出从业。此后的近十年间,她在含悲忍泪中,一边照顾上学的两个孩子,一边干农活,尽管辛辛苦苦,仍然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开销很快成倍增加,而收入却没有增加。她忧心如焚,青丝几换白发了。2017年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来到她家,鼓励她发挥理发技术专长,自主创业。她说这个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不几天就为尹荷花办理了3万元的扶贫贷款,并帮助她联系,在黄州办起了理发店。到2019年底,她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了积蓄,在黄州买了房子。儿子结了婚,女儿出了嫁。今年,她又将她的理发店扩大经营,5月10号开业。她不仅摆脱了贫困,走出了感情阴影,还步入了致富的大道。她感激地逢人便说:“要不是工作队和村的领导,我哪有今天啊!”

黄志红、黄新堤等一个个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之路的。黄志红两次被陈策楼镇评为“最美脱贫示范户”。

1970年出生的黄志红,中年丧偶,失去了丈夫,但她是个要强的女人。虽然背负丧夫之痛,但她不向命运屈服,她依靠双手,承包鱼池,还养殖鸡、鸭、鹅等,然而,今年的疫情,使她6万多斤鱼没有销路,一筹莫展。村支书柳久松到仙桃为她联系销路,跑了三天,终于将鱼全部销出。

黄新堤办了个养鸡场,但今年受疫情影响,鸡蛋一时销售不出去,急得团团转。帮扶干部詹丽霞送来“及时雨”。她发动亲朋好友和单位同事订购,又多方寻找销路,市赤壁管理处主任徐冬梅等给予大力支持。自此,黄新堤的鸡蛋源源不断地销往黄州,再也不用为鸡蛋销路而发愁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许多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措手不及。今年该怎么办?熊木国一时举棋不定。帮扶干部谢明辉跟他细细商量,制订家庭创收计划,理清发展思路。根据他的愿望,三次为他提供招工信息。还到处奔波,终于在黄州城区帮他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

今年24岁的张梦楠,原在黄冈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务工。去年辞职后,一直空闲在家。看着孩子无所事事,小张的爷爷和母亲心急如焚,又不知如何是好。徐世国和队员罗鹰、村干部谭颖智多次上门,根据小张的性格内向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一次接一次地聊。解开了小张心结,答应立志有一番作为。做通小张的思想工作后,徐世国便与伊利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取得联系,而王大伟在公司裁减员工的情况下,协调外包公司进行安排。外包公司经理邓剑君主动对接,聘用小张进厂,并给予良好的待遇。一个贫困家庭,燃起了新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长徐世国的80多岁、平时也是长期服药的岳母两次在武汉、罗田手术住院三个多月,他却没有尽一天照料的责任。除2018年儿子考研,他休了5天年假外,再没请过假,休过假。

工作队员罗鹰, 2017年,孩子备战高考,他一头扎在村里,没帮上半点忙。都是他爱人风里来,雨里去照料。去年春节刚过,他把生病的母亲送到医院后,将照料的事全部交给了弟媳。虽然十分不舍,但还是“狠心”地离开。

这几年,他们的生日都是在扶贫工作中度过,徐世国说:“生日快乐的歌留着脱贫工作胜利完成之后再唱吧!”

做到村有产业,才能保持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这是工作队精准扶贫的策略之一。精准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不能返贫,而有了集体经济壮大,便可以为脱贫的贫困户提供支撑。

在2020年5月30日,陈策楼镇罗颖镇长为推介陈策楼镇的农产品,在黄冈电视台《文明实践,爱心助农》直播节目中,程德岗村的“桑葚干红”酒作为专题之一进行了推介。

为了实施整体规划,在工作队的努力下,投资120多万元,占地150多亩的桑葚基地建成,并成立了圣果酒庄,集种植、采摘、酿酒于一体,仅此一项,就带动了17户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每年共增收11万元以上。

同时,进入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退伍军人孙天元,退伍不褪色,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投资23万元,承包70亩土地,种植枣、桃等水果,并成立“枣满园种植合作社”,并引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营销方式,成了俏销货。带动了3户贫困户务工,使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

“要不是扶贫工作队,我还真不知道现在我的情况怎样!”湖北金可益商贸有限公司孙彦平感激地说。

原来,该公司是2014年入驻的,生产的“金可益门”不仅销往本地,而且出市、出省,订单不断,还有16户贫困户的人员在此就业。为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张社教和方荣积极帮助落实扶贫贷款政策,工作队为他协调办理审批和相关手续。还让16 户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务协议,既为企业解困,又助力贫困户脱贫,实现了双赢。

“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优”是联系领导和工作队扶贫攻坚决策中的理念,以大的格局,步步推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时时关注适合程德岗发展的新、优产品是工作队“一日三餐”。今年3月底,张社教、王建学等专程到村就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推动能人回乡;7月15日下午,在防汛救灾的间隙,程德岗村21户贫困户户主齐聚在村部会议室,与湖北省鸿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喜签农副产品销售协议书;7月17日上午,第一批报名参加湖北普源服饰有限公司培训的13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陆续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8点整,统一乘车向培训点杨鹰岭出发……

如今,程德岗村产业支撑的项目的“蛋糕”正在做大,村容村貌的变化不断增大,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正像一块巨大的“磁场”,正吸引着在外的能人、务工的人员向家乡凝聚,共同开创程德岗村美好的明天。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