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菊花 脱贫大产业——看陈策楼镇王家店村灾后如何再造花海

7月31日,陈策楼镇王家店村菊花基地温室大棚内,一周以前补种的菊花苗已长出新叶。工作人员有的在清沟排水,有的在补插,有的在给菊花施肥、打尖......大棚里,露天地里,菊花苗在微风中摇曳,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优美田园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夏日洪水肆虐后的狼藉。

因地制宜选产业 巧调结构谋发展

王家店村位于陈策楼镇中心偏西北部,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共8个村民小组,农户286户1030人。2019年,在区委区政府和陈策楼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办及相关区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家店村两委立足村实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优先、环保优先发展理念,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荒山资源进行翻新改造,投资100余万元建设菊花产业基地发展菊花种植,打造祭扫、观赏、茶饮、食用四源合一菊花产业。利用王家店村四组甄家竹林长山岗的山形山貌,建设立体式梯田菊花种植带,种植观赏、茶饮、食用型菊花200多个品种。

因为王家店村特殊的地理位置,黄州区公益性公墓就在该村的范围内,菊花产业还能带动文明祭扫。菊花花期很长,每年从9月份开始有早花,一直延伸到12月份,到来年4月份前后还有一批清明节用花。每年前来王家店村观赏菊花的游客很多,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灾后重建添动力 花海续写新篇章

9、10月份正是菊花上市的时节。可未曾料,村民近一年的心血被连续的暴雨全部打了水漂。洪水来袭,基地内的积水一天之内淹过了即将盛开的菊花,50余亩的菊花几乎全部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元。

水一退,王家店村两委立马组织人员清理已被淹死的菊花,抢修灌溉设施,重新灌盆,重新栽补。村干部和村民们一道,冒着暴雨后的酷暑,一趟趟搬运菊花苗、培土、栽种......3000盆菊花苗即将补种完毕。“菊花基地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栽培,11、12月份是第二季上市时节,要加紧补种留足生长时间。洪涝之后,我们利用转好的天气及时对基地进行消杀。现在正在对根系受涝严重的地块采取减少地上部分蒸腾量的方式,摘除部分黄、老、烂的叶子进行集中深埋处理。”村支部书记吴文进说道。

利益联结动力足 贫困农户荷包鼓

菊花基地回复生产,村民也能从中受益。菊花基地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大欢喜,目前已带动贫困户40户50余人就业增收,村集体也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村民们一大早便来到温室大棚内忙活,汗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衫,口罩虽然遮住了大半张脸,却遮不住她们喜乐的心情。一位正在忙活的村民告诉我们:“天气虽然特别热,但是大家每天都来得挺早的,都很积极,大家希望辛勤地付出能让菊花基地能有好的成果。”村里开始建设菊花基地时,她便第一时间进入基地务工,如今,不论是育苗还是管护,她也算得上半个行家里手。

在菊花基地务工的都是王家店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人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每个月都能领到近3000元工资,是村里名副其实的上班族。“别看我们这小小一盆菊花,它的附加值还是非常高的。这一盆菊花,我们从5月份进行育苗种植到10月份的时候开花,它的市场价就在15块钱一盆。从育苗到开花,这整个过程要耗费很大的人力。这就解决了我们村贫困户的劳动用工问题,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吴文进自豪地说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家店村在优美自然风光的积淀上,通过引进农业种植项目打造现代化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以精细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式,打造了一个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样本,推进现代农业和休闲养生旅游业融合发展,引领了现代农业新格局,助推精准脱贫。 “有镇两委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有全村村民的齐心协力,今年灾后菊花来之不易,用大家汗水浇灌的菊花一定会特别鲜艳,相信来年的菊花更美更艳!” 吴文进信心满满。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

(作者:李梦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