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湖北日报又点赞了黄州志愿者
一起来看看
6万志愿者 温暖一座城
凉风习习,笑声起伏。8月5日上午,黄冈市黄州区汪家墩社区新时代实践文明站,14个孩子正跟随志愿者刘东方做游戏,这些孩子的监护人都在江堤防汛。
“志愿服务为防汛人员解决后顾之忧,给孩子一个精彩假期。”从江堤巡查归来,看到这一幕,汪家墩社区居民夏樱竖起大拇指。
群众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送到哪里。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黄州区引导6.3万名志愿者投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
“文明实践站提供场地,我们只是出点力。”刘东方是首都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7月22日听说汪家墩社区防汛人员的难处后,他和戴诗琪等5名志愿者主动报名,每天抽出时间值班,负责看护、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有时还教唱歌画画、开办卫生讲座,所有服务全部免费。”
去年11月,汪家墩社区新时代实践文明站成立,目前已指导建立多彩童年公益社团、益恋一家亲公益社团、文明管家公益社团等3支志愿服务队,引导108名志愿者加入,为社区群众提供6000余小时志愿服务,包括老人急需的上门送餐、理发、量血压等。
长期以来,“资源少、组织难、缺能力”等问题困扰着基层公益服务的发展。去年10月以来,黄州建立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整合区级十大“文明实践基地”和乡村两级党员活动室、社区大讲堂、百姓大舞台、四点半学校、卫生室等资源,就地打造成基层的文明实践阵地,自下而上收集群众需求,形成理论宣讲初心服务、爱民惠民暖心服务、文体文艺悦心服务、卫生健康贴心服务等“八心”志愿服务清单,分别由区直相关部门牵头,统筹提供志愿服务活动。
黄州区委宣传部部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张全斌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地均处于探索中,该区重点解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探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今年6月,黄州区建成我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平台,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线上线下收集群众需求,按照分层分类分众的标准,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加精准。
张全斌说,灾后生产自救,就派农技人员送技术下乡;乡村留守儿童多,就开设假期公益课堂等;农村老人看病不方便,就组织医疗志愿者入村义诊。
1329支服务队惠民5.59万场次
“家风正则天行健品自高,家风犹如晴雨表。家规严则政风清党风好,家风犹如风向标……”黄州区赤壁街道潘家湾社区每办一期道德讲堂,国学爱好者段庆必定到场讲座。
为使宣讲更贴近群众,他反复推敲打磨稿子,准备PPT课件和视频。在赤壁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引导下,段庆发起家道家风与家教宣讲团,在26个社区义务开展活动。
赤壁街道办事处主任、文明实践所副所长郭薇说,为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街道以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大赛为抓手和载体,推动志愿服务落地生根。在二机社区,66岁的退休教师李瑞兰,办起免费教老人识字的“夕阳红课堂”;在体育路社区,黄冈剪纸非遗传承人芦华,成立“快乐剪纸工作室”,免费教居民剪纸;在四海社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党员、老医生组成“五老领跑公益联盟理事会”,建立居民自助互助机制,志愿队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如今120人,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理事会。
登录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平台首页,点开“我要看排名”,志愿者个人和团队参与活动的次数、内容、服务时长等一目了然,可自动生成自己的志愿者证书。
目前,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实名注册志愿者6.3万多人、志愿服务队1329支,开展惠民服务活动5.59万场次。
村庄变美,乡风变好
“村里环境一天天变好,我们的队伍也逐渐壮大。”夏日清晨,陈策楼镇盂钵桥村62岁党员倪秀容,带领该村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除杂草、清垃圾,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风景如画的盂钵桥村,曾经脏乱差。去年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贤能人、文艺骨干等,成立“道德协会”“红白理事会”“美丽乡村”等5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参与村务管理,化解矛盾纠纷,打造美丽乡村。
倪秀容作为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发起人,挨家挨户劝导村民改厕,带动留守妇女志愿者,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红白理事会核心成员祁佑三,每逢村民家办喜事,都会带领志愿者说快板、铺桌布、端菜盘,忙得不亦乐乎;道德协会志愿者们,以黄梅戏、广场舞、快板等艺术形式,宣讲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移风易俗等内容。
盂钵桥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吕迎红说,借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村庄变美,乡风变好。“村里无论红白喜事,宴席每桌不超过500元,减轻了村民经济负担。”
陈策楼镇宣传委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副所长伊海清说,常年住在农村的80%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急需一支能长期扎根乡土、服务村民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乡贤能人正好补齐这块短板,他们引导群众向善向上,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