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一会 | 游在黄州《赤拜谒李四光纪念馆》

“一节一会”即将到来

趁着即将来临的十一小长假

小编带大家玩转魅力黄州!

↓↓↓

这是一块我再也熟悉不过的近在咫尺的地方,又是一个我一辈子心灵永远也遥不可及的陌生世界;这是一座看似不够宏大也不够气派的普通场馆,又是一处令人怦然心动、肃然起敬的神圣殿堂。因为这里,有一位现代世界科学巨匠的名字与它紧紧地连在一起。李四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中华世纪坛伫立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之一。多少回,书本上,我一遍又一遍地读到您;多少回,生活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近您。

位于黄州城区西北角、东坡赤壁风景区外东侧的李四光纪念馆,占地11亩,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是一座外形为蓝色顶盖银灰色墙体、内为回形结构的四层单体仿古建筑。馆正门的上方,镌刻着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李四光纪念馆”六个遒劲有力的金黄色大字。步人前厅,迎面是一尊李四光右手拄着木棍、左手托着罗盘的站立铜像,身后是一幅以崇山峻岭作背景的大型壁画,两侧的内檐边勾画的是天体与生命起源、古生物演变和石油探寻开采过程的相关片断。进人正厅,正中心地面是一幅巨大的平面地球仪透视图案,与穹顶通体透明的布满形似经纬线钢构的半圆形地球仪上下相对,天地呼应。一楼四周的李四光生平展厅,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著作、插图、实物、标本、书画、题词等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李四光光辉的一生。二楼总共有五个展厅,从西向东,依次为地质力学展厅、冰川展厅、能源展厅、地震展厅、古生物展厅等,分别形象地介绍了李四光在这些领域所做的大胆探索和卓越贡献。

在纪念馆的门前,辟有一块面积不大可供市民休闲健身的广场,从空间布局上看,场馆互为一体。广场的正前方底座上矗立着李四光的一尊坐像,只见他右手握着一块矿石,左手扶着膝盖,身旁还伴随装有锤子的挎包和草帽,目光睿智,凝视着远方。坐像的东侧竖立着一块较大的漂砾石,据称是特地从他的家乡回龙山搬迁过来的。在贴近广场东墙的绿化带上,造型师巧妙地用草树点缀出“地质之光"四个醒目的大字,寄托了对李四光的景仰和崇敬之情。

此刻,漫步在李四光纪念馆内,追思先生极不平凡的一生,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一代先贤的高尚风范和不朽业绩仿佛一一呈现在眼前。

李四光先生矢志热忱爱国报国。从辛亥革命到北洋政府,从南京政府到抗战解放,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断然拒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度。为了探寻“科学救国”的道路,他曾几次出国回国;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邀请,冲破阻挠,偕夫人一起,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这就是一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自肺腑的心声。

李四光先生长期倡导科学求实。他认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的努力积累起来。他还常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当有些外国人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时,他却提出“让事实说话”,并深入实地勘探测量考察,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最终得到了国际上科学家的公认。当有人提出“中国贫油论”时,他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在他的建议和具体组织下,国家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在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情况下,他却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为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李四光先生历来敢于开拓创新。他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勤奋好学,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的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此外,他还在开发地热、地下水和钨、铬、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先生一贯注重艰苦奋斗。搞地质工作,长年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加上前大半生过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的李四光病魔缠身,但他更加拼命地工作,把组织安排的定期休养当作就近地质考察或思考写作的好时机,只要出外散步,除了带根手杖外,总是带着一个罗盘。据《李四光传》介绍,1970年,在年届八十高龄之际,李四光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还编写了约15万字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并附有60多幅照片和插图。他一生热爱地质工作,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一颗特殊的弯曲成90度的小砾石爱不释手,像宝贝一样把它一直保留在身边,直至逝世。

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代中央领导人都曾经给予李四光以高度的评价。近年来,李四光的光辉形象也先后被搬上荧屏、舞台,更好地走进了广大百姓中间。此刻,漫步在李四光纪念馆前,我抬头回望,正门两侧挂满了各种规格不一的匾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等。我想,这也可算是我们后人对他的最好肯定、褒奖和纪念。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建设“四个黄冈”、推动“双强双兴”的实践中,李四光先生为祖国、人民和科学甘于献身的崇高精神的光芒,将与日月同辉,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攻坚克难,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

(作者:孙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