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一会 | 游在黄州《文峰塔前叹文风》

位于黄州古城南郊的文峰塔,因高入青云又称青云塔,俗称“宝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距今已有439年的历史。

文峰塔是先人留给古城黄州的最高建筑。它不同于因雁塔晨钟而闻名遐迩的西安小雁塔、大雁塔,也不同于西湖边因白蛇和许仙的传奇故事而声名远扬的杭州雷峰塔;文峰塔因塔上碑匾刻有“青云直上”和“全楚文峰”而为人们所熟知,也因塔顶的一棵形如巨伞、大旱不枯、严冻不死的朴树而令人拍手称奇,更因作为祈祷一方文运昌盛的象征而成为黄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倘若兴致所至,登上塔顶,既可俯瞰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长江 ,还可远眺与宋代文豪苏东坡一脉相连的东坡赤壁,磅礴、雄浑的气势扑面而来,古朴、厚重的气息油然而生,赞美、依恋的情怀挥之不去。

我曾就读的中学就坐落在文峰塔下。初二那年,老师带领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实地测量文峰塔的高度。大家在塔前牵绳子、拉皮尺、作记录,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精确地测算出文峰塔占地146平方米、高40.2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文峰塔共有塔门56个,其中实门16个、虚门40个。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朝霞照映下的文峰塔格外耀眼。忽然,一阵微风拂过,塔耳上的一个个风铃,叮叮当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时隔10多年,那场景、那铃声、那笑容,仿佛住进了自己的身体,历久弥新。

人们说,山有灵性 ,水有灵性。我想,塔也应该是这样子的。当年,第一次靠近文峰塔、第一次登上文峰塔、第一次测算文峰塔的一群少年怎么也没有想到,象征着文运昌盛的文蜂塔一直庇佑着他们从这里走向高等教育的殿堂。这让此刻的我心中又多了一份无法言喻的莫名情愫,唯有任凭百转千回的思绪风起云涌。

寺与塔有缘,塔与寺相伴,黄州文峰塔也是如此。它的旁边有一座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的千年古刹——安国寺。一代名臣韩琦曾不论白昼青灯,在寺内风雨无怠地发愤苦读,最终考中进士,官至宰相。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常与寺内的高僧一道参详佛理、自省吾身,又因安国寺内“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的清雅环境,使他文学创作达至巅峰,写下了《安国寺浴)、《黄州安国寺记》等754篇传世之作。

谁曾料到,韩琦、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文坛领袖虽然只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但他们的文风、文德、文采却在黄州得到传承。500年后,文峰塔拔地而起,它记录了文风鼎盛,也见证了文风蔚起。据史料记载,明代黄州府有335人考取进士,占湖北十一府总数的三分之一;清代黄州府考取进士人数继续保持在335人,占湖北十一府总数的28%。这其中,既有鸿儒博硕,也有诗坛领袖,还有精英豪杰,更有两名状元。因此,“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的评价当之无愧。

文峰塔,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最后一个送走晚霞。朝霞满天记载的是先人寒窗苦读的不易,晚霞满地记录的是先人字字珠玑的场景。君不见“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只奈何“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听,韩琦当年的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看,苏轼与高僧倾心交谈的场景浮现眼前。如若可能,请韩、苏二位轻挪脚步,看看这安国寺旁的文峰塔,望望这塔顶虬枝峥嵘的朴树,听听这塔耳传出的清脆铃声。正是由于他们在黄州倡导文风、树立文风、引领文风,才有了后来一位位举足轻重的名儒、大师、泰斗接踵而至。如今的黄冈教育驰名中外,黄冈学子誉满天下,不就是最好的印证么!

今天,站在文峰塔前,黄州宛如行驶在长江上的一艘航船,文峰塔就是船的桅杆,乘着古文风,载着新梦想,扬帆远航。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

(作者:童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