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 上班有压力?不怕!娘家人来了

9月21日上午,由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黄州区总工会联合举办的黄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灵护航·娘家人在您身边”——职工心理关爱服务启动仪式,在建新社区党员生活馆圆满举行。活动现场向全区单位、企业赠送《职工心理关爱手册》一万余册。

无论你信或不信,其实,恰恰是我们自己, 创造了那个被我们称之为“疾病”的东西。每一种疾病的背后,几乎都写满了,我们的潜意识模式和那些未曾被表达的需要……

心身疾病的背后,

心身疾病的产生是未能被表达的需要,心身疾病的“正三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编带你来看看

一、 心身疾病的背后

例01

大学毕业后我离家工作,那时的身体一直处在大病没有小病不断的状态,基本上每个月都在感冒扁桃体发炎,每月都要输液才能冶愈。05年来深圳时准备了几箱子的物品,包括很多的药:感冒药、肠胃药、消炎药。奇怪的是,到深圳的头三年我却什么病都没得过。解析:现在想起来,深圳就像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在这里,我其实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力去生病了,我需要迅速融入这座城市,去应对和适应生活,病是可以放一边的,而症状本身和我自身的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02

关于心血管疾病,有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医生发现放在心血管、高血压门诊候诊区的椅子总是坏得特别快(当年多是塑料或木头材质的椅子),原因是心脏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的性格都特别急躁,都是等不了的,经常会去踢椅子。解析:行为其实就是情绪的表达,当我们不能用言语去表达情绪就会用行动去表达。

二、 心身疾病的产生是未能被表达的需要

人类表达自己的方式通常有四种:第一种,也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意识化:我知道我怎么了。是生气了、难过了、开心了,还是别的。我非常清楚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意识化并能够用言语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是最理想化的状态。通常,意识化水平越高,我们身心的健康程度相对越高。第二种,就是用情绪来表达。比如,今天我不高兴了我就拉下脸,不说我不愿意也不说我怎么了,或者什么也不说就是哭,只是单纯情绪化地表达。第三种就是行为表达,比如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门离开,辞职不干等,其实背后都是有一些不能言说的东西。第四种也是相对最差的一种方式,就是用症状来表达自己。很多时候,生病就是在表达自己,生病成了自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未曾解决的内在冲突,这些未被表达的、埋藏在潜意识里的冲突其实是需要一个出口的,否则它就会扭曲表达,比如通过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呈现出来,检查起来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变化,但痛苦又是真实的。

我们通过病的方式表达着那些我们没办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在需要,代价巨大。现代研究发现已经有很多确定的心因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免疫系统疾病、过敏等。

很多得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小孩,在家庭关系出现缓解或家庭冲突得以直面时症状就会慢慢消退。用专业的说法:这些家庭需要一个生病的孩子来维持某种平衡。孩子爱父母其实远胜父母爱孩子,甚至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对家族的忠诚也是通过生病。有位来访者的奶奶、妈妈都得过精神病,作为孩子,他太爱她们了,甚至于要把自己整疯,整得像他们一样,才觉得自己跟他们是在一起的,他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着跟家族非常重要的链接。

三、 心身疾病的“正三观”

疾病也好,症状也好,它都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在早年没有被养育好,没有发展出来很好的言语化的方式,或者说,我们受到创伤的年龄是在语言发展出来之前,那么,我们就必然会有一部分停留在那个地方,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只能用很多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针对心身疾病,心理治疗做的其实不仅仅是治疗我们生物学上的疾病,更多的是要通过这个疾病、这个症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去读懂它,然后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我们的内在需要和冲突,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面对和化解,形成一些新的应对方式。这时候,疾病和症状的使命就完成了。疾病也是我们自我成长和整合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潜意识通过疾病的方式来给我们一些提醒,就像是当头棒喝,让我们得以停下来、重新开始,让我们的内在和身体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事实上,有很多疾病其实就是跟人边界不清。所谓的“疾病”其实就是在召唤,或者说我们在通过疾病的方式建立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更多地在关系层面上审视彼此之间的方式到底有哪些是可以调节的,如果我都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身体、心理、为自己整个人负责,照顾好自己,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病了。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疾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除了求助医生,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无疑也是一条康庄大道。疾病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情绪、情感、感受等,因为达不到统一的、可认知的、整合的程度,只能以病症的方式来表达。心理咨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和意义其实就是帮助来访者完成内在的整合,这个整合是全方面的。比如:让一个人有更多的内省,能够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病,看待自己的症状。当我们的身体、心理、感受都同调同步了,这样的一个人,你怎么看,他都是统一协调的,是很舒服的。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