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一会 | 游在黄州《堵城印象》

“一节一会”已经到来

趁着即将来临的十一小长假

小编带大家玩转魅力黄州!

↓↓↓

我打堵城走过,那岁月里的花与树,如水墨画里的江南,慢慢晕开来.....

诗情画意

你能想象吗?一个小镇,有诗社,有画家,出过进士,出过帝师....没错,这不是才子辈出的江南古镇,也不是他乡的人文重地,这就是文化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堵城镇。 清代时,堵城镇境内就诞生了文武状元刘子壮、胡定泰,兄弟同科双翰林程明超、程明越。诗书传统流传已久,群众亦不乏能书善画,吟诗作对之辈。神舟书画院院士、一级画师,著名农民画画家陈继光就出自堵城镇。

1990年10月1日,堵城镇老街社区一批热爱书画、热爱诗歌的农民成立了子壮诗词书画协会。诗社以子壮为名,意在纪念清朝第一状元刘子壮。从诗社成立之初到而今,社员从最初的二十多人发展到鼎盛时期一百多人, 并先后筹资出版了社员诗词集《子壮诗词》8期,共计16000册。诗社创始人,现名誉社长张金陵先生处出版了个人诗集《效顰集》。新时期下,子壮诗社找到新的活动件地,与镇老龄协会、镇文化服务中心一道, 以重大节日为载体,集中组织、协调全镇文化活动,进行书画展览,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社会活动,供群众观赏,协助镇、村主办各种文艺活动、出期刊、专栏,累计50余期。诗词歌赋这些不仅是阳春白雪,走到群众中去,雅俗共赏,更能久长。诗文书画,堵城人笔耕不辍,薪火相传。

古陶古韵

也许生活在堵城镇堵城村螺蛳山周围的人们并不清楚脚下有多厚重的文化,也许不经意经过那片荒地一般的遗址的路人也不会知道他一步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我也曾徜徉于遗址之上,周遭疯长的野草,满地瓦砾的碎片,边缘的农田、民居与鱼塘,一切都安静得有点落寞。

然而这小小一丘的螺蛳山遗址确是黄州历史文化的源头,2至4米的遗址文化层包含有新石器和西周时代的文化堆积,文化类型涵盖了仰韶文化、青莲文化、屈家岭文化。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的文物,包括:泥质夹砂橙黄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陶、陶鼎、陶碗、陶盘、陶豆、陶罐,每一件陶器上都诉说着一段先民筚路蓝缕,刀耕火种的故事。这里是黄州人最初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黄州历史文化开始的地方。无论沧海桑田如何变化,光阴的尘埃如何堆积,螺蛳山在人们心中古老的归属感、源头感不会改变。

而这个承载先祖智慧,岁月往事的地方,迎着这个年代的风,即将苏醒,而为更多人所识。随着堵城镇新引进古陶文化园项目的落户,当文化,历史,古陶与企业、项目、资本相遇,螺蛳山遗址古陶文化园将应运而生。螺蛳山将以一种更具时代气息的方式,告诉世人它远古的故事、沧桑的过往。螺蛳山遗址将在清境(上海)公司的打造下,成为一个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及文化产业基地,集科普教育,互动娱乐,创意文化为一体,并将每年举办一次包括亲身体验制作陶器的古陶文化节。

待古陶成园,携来数侣同游,到螺蛳山赏陶制陶,古风新韵,何须归也!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也”,古人的闲雅之句,对今天的堵城人来说,是正在实现的情景。一片海棠连着一片碧桃,碧桃那边更植晚樱,村民屋后的紫薇今夏正盛放,红的、白的、紫的,极尽绚烂。走在今天堵城镇堵城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随着引进的东方园林项目的建设,堵城的许多农田不再种植棉花小麦,各种景观苗木广植于千亩土地之上。

在东方园林一期工程的田埂边,疏浚沟渠的工作人员介绍着未来苗木全面种植长成之后不同的景观区域,望着大片已种和待植的土地,阡陌交通,繁花盛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未来图景,缓缓归的不只是在家门口就业的堵城人,还有更多如我一般来堵城感受乡野风光的人,他们是黄州人,武汉人,更多人。

乡村生活不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也包含了文化的一种形态,田园诗派,乡土小说,山水诗画无不在表达乡村的人事风物。而回归家园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节,《归去来兮辞》便是很好的体现。

堵城镇的叶路洲,是黄州的一个奇绝的地方,四面环水,江河相连,草长莺飞,意杨林立,风景甚佳。这样的佳处从前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我般好事之人逃离城市才得以一见不一般的乡野风光。

而如今,叶路洲这片处女地将摘下面纱,更清新的迎接更多向往乡村的目光。已经落户东方园林项目将规划叶路洲6000苗的乡村又化生态旅游区,便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都市人记忆中的田园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给来自城市的人们田园牧歌的体验。

若明年,春来堵城,陌上花开,斜风细雨,落红成阵,可缓缓归也。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

(作者:周萃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