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位于黄州区陈策楼镇李家塆村郑家苗木合作社基地里绿意盎然,樟树、桂花树、小叶黄杨、红叶石楠……一排排苗木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远处,六七名工人正在整地、移栽,近处,三四名顾客正帮着起苗、装车。村党支部书记郑兴平告诉笔者,每年2、3月份是苗木销售的旺季,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节,但越忙大家心里越高兴。
一张亮丽的成绩单李家塆村距集镇10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231户833人,其中贫困户74户254人,是黄州区最偏远的穷村,属于省级重点贫困村。
在脱贫攻坚“大考”中,李家塆村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精准扶贫成绩单。
围绕苗木种植、药材培育、特色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兴农、产业培育兴业、美好家园兴村、文化涵养兴蕴四大工程,短短几年,年人均纯收入也由2700元增长到11000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5万元,不但甩掉了贫困帽,还获得全国文明村、全省绿化示范村、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等荣誉称号,昔日贫困村成了今日“网红村”,先后有64个国家229名政要和外媒记者前来参观、打卡,李家塆村正成长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治理方案荆楚篇的重要名片和讲好中国故事湖北篇的外宣基地。
一条绿色的脱贫路
发展产业是关键一招,更是培养“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不二法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省委外办和黄州区委办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家塆村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路。
由于位置较为偏僻、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主导产业支撑,2015年以前,李家塆村年均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2016年,在省、市、区三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投资50万元建设60KW光伏发电站一座,投资30万元建成28亩苗木育苗大棚,当年年底村级集体年收入增长到13.6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8年,村里又筹措资金扩建了光伏电站,项目收益年均达8万元,将80%的收益用于增设公益性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李家塆村将苗木种植确定为村级主导产业,发动种植大户出资注册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主要培育红叶石楠、桂花树、香樟等10多个品种的苗木,实现亩平均增收8000余元。探索“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得分红,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到合作社务工获得薪金,成功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
“今年,我家的收入有望突破6万元。”3月20日,李家塆村苗木基地里,晨曦照在陶金莲满是皱纹的笑脸上,她兴奋的话语里满是希望。67岁的陶金莲,因病致贫,村里帮她用林业部门提供的免费种苗种植2亩红叶石楠。闲暇时,她在附近打零工,每天还能收获70余元,靠着勤劳的双手,2016年,她家一举脱贫。
一个瑰丽的致富梦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新的持久战。
“脱贫依靠政策兜底,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谈到未来对扶贫工作的展望,黄州区委办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方华深感责任重大。
虽然村里实现了整体脱贫,但脱贫标准和质量不高,产业帮扶覆盖率较低,贫困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叠加疫情和洪灾的影响,贫困户返贫风险较大。2020年,全村享受产业帮扶的有25户32人,仅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4.5%。
省委外办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李伟表示,2021年,将继续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发展光伏产业、苗木种植产业,打造“国际友谊林”,筹建乡村旅游新景点,帮助农民通过股金、租金、薪金“三金”收益模式走向富裕。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壮大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汇聚专业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做好‘谋当前’与‘虑长远’‘扶口袋’与‘扶脑袋’‘拔穷根’与‘播富种’结合文章,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开局,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日前,区委书记夏志东在李家塆村访贫问效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点燃了李家塆村民们的致富梦。
责编:区融媒体中心 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