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皮影戏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一灯一布,演绎着古今轶事;一腔音、一梭影,传承着文化的经典。这种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形式,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璀璨明珠。
2024年暑期,黄州区三清非遗志愿服务队队长杨春通过“爱心课堂”组织开展了30多堂非遗体验课,让黄州区青少年尽情体验非遗文化,增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萌芽生长,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少年力量。
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宋、金、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从最初的萌芽到鼎盛时期的辉煌,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白色幕布后,艺人们巧手翻飞,操纵着由兽皮或纸板剪制的戏曲人物,配以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心灵与文化的共鸣。
皮影戏的艺术元素丰富多彩,集表演、音乐、美术于一身。表演上,它融合了唱、念、做、打四大方面,展现了艺人们深厚的功底与才华;音乐上,它涵盖了多种声腔、板式与乐器,旋律优美,令人陶醉;美术上,则是民间造型图案、符号乃至观念的精妙融合,每一幅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中,皮影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但幸运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坚持,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杨春,一位来自黄冈的皮影戏艺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因当地楚剧团的演出而结缘皮影戏。起初,他通过与老艺人的互动,特别是与唱楚剧的伙伴共同尝试皮影戏,发现其魅力在于人员需求少,便于团队灵活演出。随着技艺的精进,杨春不仅结识了麻城皮影戏市级传承人雷石灯,更拜入云梦县国家级传承人秦礼刚老师门下,获得艺术指导。
如今,他回到黄州,在赤壁街道三清社区组建并壮大皮影戏团队,目前团队已有9人,包括3位师傅和6位徒弟及爱好者。在推动皮影戏传承的过程中,杨春团队积极参与商业演出、景区活动,并特别重视在爱心课堂等教育平台上,让小朋友们亲身体验皮影戏,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文化自信。
“一嘴能说千秋事,两手对舞百万兵。一台一幕锣鼓响,一腔一调唱古今!”黄州区三清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团队深入到黄州区乡村和社区,开展各种公益文艺演出活动,服务周边的居民3万余人,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
三清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将孙悟空、猪八戒等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巧妙地与防溺水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相结合,创作了《珍爱生命谨防溺水》《道路安全很重要》等安全教育系列皮影戏作品。诙谐的情节、跳动的人物,让小朋友们都沉浸在充满魅力的皮影戏表演中,在欢乐中记牢安全准则。
皮影戏的传承之路虽长且艰,但有了这些热爱者的不懈努力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相信这门古老的艺术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