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史上,苏轼的关于黄州赤壁的“一词二赋”已经是家喻户晓,东坡的“一词二赋”也让“东坡赤壁”名闻天下,声誉鹊起。而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也是赤壁文学、赤壁文化中不容漏掉的杰出篇章,以前关于赤壁文史的书籍中只是提及陈沆的一首《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对于另外的一首《赤壁》诗(浩浩长流去不回)和赋作《东坡赤壁赋》鲜少提及,这对于赤壁文学以及赤壁文化构建来说,无疑是一种缺失。有鉴于此,笔者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以及加以评赏,以求对黄州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陈沆的“一赋二诗”写作年代考证
陈沆留下的著作,《清史稿•艺文志四》著录有《简学斋诗文钞》十二卷,未见行世。
《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出自《简学斋诗删》卷一。今存的《简学斋诗存》是陈沆按年编次的,可以确切知道其中每首诗的创作年代。《简学斋诗删》没有编年,但是将两本书互相对照,可知,《简学斋诗》的《诗存》、《诗删》原是一个编年的整体,《诗存》抽出后,仍保持编年。《诗删》虽未再编年,但仍保留和《诗存》同样的先后次序。依照这样的编选顺序,我们可以对陈沆的两首出自《简学斋诗删》没有系年的《赤壁》诗,大致确定其创作时间。在《赤壁》诗(浩浩长流去不回)之前有《岳阳楼》诗,在《赤壁》诗(浩浩长流去不回)之后有《泊宝塔洲》诗。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宝塔洲在湖北嘉鱼县西长江中,靠近北岸。再结合《诗存》卷一中写于嘉庆己巳年(1809)的《舟行偶作》,《到家》等诗作,可以确定《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当是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初冬,陈沆自湖南返回湖北,途经湖北嘉鱼赤壁时所作。
《东坡赤壁赋》出自《馆课赋续钞》。《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都没有系年。据“馆课赋”命名可大略推测这两册赋集中的作品是陈沆在翰林院任修撰一职时为准备“散馆,翰詹大考”等考试,所作的赋作。又据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中有《陈秋舫属题秋斋饯别图》
诗:“婉娩十年契,先看上苑花。文章真报国,词赋早名家。(君刻《简学斋诗赋》,皆家君所命题也)珍重寄书卷,间关运水车。高斋离别意,一卷得秋奢。”诗中何绍基自注:陈沆曾刊刻过的《简学斋诗赋》,诗赋的题目都是何绍基的父亲何仙槎所出。现存的《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中还存有身为翰林院教习的何仙槎评点文字。何绍基的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年(1822)。依据以上两个理由,可推断《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为陈沆在翰林院时的赋作。陈沆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任翰林院修撰。《简学斋诗赋》最迟在刊刻于道光二年(1822)。因此,可推断《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中的赋作写作时间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至道光二年壬午年间(1822)这段时间。
二、陈沆“一赋二诗”的历史地理文化意义
赤壁古战场的历史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也涉及到赤壁古战场的位置问题,陈沆认为,黄州赤壁因苏东坡而闻名遐迩,是东坡赤壁,也称“文赤壁”。赤壁古战场在嘉鱼,也称“武赤壁”。《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是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初冬,陈沆自湘返鄂,途经湖北嘉鱼赤壁时所作。此诗中陈沆明确写有“浩浩长流去不回,阿瞒于此挫雄才”,在嘉鱼赤壁这里,雄才大略的曹操失败了。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时间,苏东坡因为赤鼻山为赤色,所以改“赤鼻”为“赤壁”。读音虽然相同,但是后者“赤壁”的意味却远胜前者“赤鼻”。《大明一统志》云:赤鼻山“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亦称赤壁。”赋作中的“恍曹公之遗迹兮”,一“恍”字进一步表明陈沆认为黄州赤壁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赤壁之战发生在嘉鱼。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透漏出的“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以体现出“一赋二诗”的历史地理文化意义之所在。
三、陈沆“一赋二诗”是赤壁文学中的杰作
“自唐宋以来,赤壁就是人们的旅游胜地。”无论是东坡赤壁,还是嘉鱼赤壁,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吟咏篇章,形成了影响甚大的“赤壁文学”。陈沆的怀古诗文不多,但是陈沆吟咏赤壁的“一赋二诗”有其特色,都能在描述史事的基础上出以新意,不落前人窠臼,是赤壁文学中的杰作。
《东坡赤壁赋》是赋体文学中的律赋,也是一首馆阁赋。“馆阁赋,通常是采用考官出题,士子审题作文的形式,习惯成自然,即使不是在考试时,律赋作家一般也是采用限定题目,按题构思,结构成文的模式。”因此之故,律赋作家以及赋论家都非常重视律赋的审题与结构的分析。李调元《雨村赋话》中论审题就说“作赋贵相题立制”,侯心斋《律赋约言》中就说律赋“贵炼起手”。陈沆的《东坡赤壁赋》审题严谨,行文紧扣题旨,不枝不蔓。全赋限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为韵。《东坡赤壁赋》首韵“叙题原委,还清来历”,特别注意了题目中的“东坡”二字题眼,用简洁的文字辨明了此地是东坡赤壁,而非嘉鱼赤壁。随后六韵详写苏轼两次游览黄州赤壁的情景,可以说是对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概括。尾韵在对“东坡赤壁”和“嘉鱼赤壁”作比较之中,抒发感叹,同时又紧扣题眼“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赋》开篇点题,中间层次分明,眉目清晰,结束时又首尾呼应,可谓是一篇应试律赋的典范之作。
来源:湖北黄州历史文化学会
编辑:李梦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