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映初心 陈潭秋故居一封革命家书引共鸣

在黄州区陈策楼镇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内,一封泛黄的家书静卧在展柜。这封陈潭秋烈士于1933年写给兄长的信笺,恰似穿越时空的红色纽带,让今人触摸到革命者滚烫的赤子之心。

“三哥、六哥,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家书开头,陈潭秋以平静的笔触道出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彼时,他刚接到调往中央苏区的任务,与妻子徐全直即将踏上新的征程。面对襁褓中的幼子和即将临产的妻子,陈潭秋忍痛决定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兄长抚养。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因为革命工作繁忙,母亲去世了,他也是间接地才知道的。第二段写到,他说我始终萍踪浪迹,行止不定,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终成大累。因为当时随时有秘密任务,陈潭秋可能要随时奔赴前线,所以他称自己萍踪浪迹,行事不定。”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陈潭秋英勇奋斗,但即使生死关头,他也惦念亲人,牵挂儿女,愧疚和思念藏于字里行间。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他信中还提到,他说童年就远离父母终究是不幸啊,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宽裕,我们又以两个孩子相累,殊感不安,所以希望两兄能时不时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成单夹衣服了。这个家书写于2月份,我们湖北2月份是倒春寒的天气,非常地寒冷。”

家书的前半部分都是絮叨的家常,最不同于别的地方就是家书的结尾。陈潭秋说,现在生活困苦,绝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之外,强调唯有革命才能改变亿万民众的命运。这份超越个人苦难的胸怀,正是陈潭秋作为党的创始人的精神写照。

陈潭秋故居讲解员汪满说:“陈潭秋原本家庭是非常殷实的,可以说他走上革命道路不是迫于生计的。他想改变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希望全人类的劳苦大众过上好的生活,可以说他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奉献了所有,他的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所有的党员干部铭记。”

家书写完后仅仅几个月,陈潭秋的妻子徐全直生下第3个孩子后,将其先寄养在一户人家里,不久她被捕入狱。1934年初,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杀害;1943年,陈潭秋在新疆遭军阀秘密杀害,至死未能再见孩子一面。

一封家书,百年激荡。从烽火岁月的生死抉择到和平年代的奋斗传承,陈潭秋用笔墨与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仍在荆楚大地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秦浩雄 袁理

一审:李晓

二审:余红升

终审:骆冬


(作者:秦浩雄 袁理)